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 8:00-17:30 (中午休诊) 周六、周日 8:00-12:00

血管病研究所

您的位置: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首页 > 外科系统>详细

甘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由甘肃省科技厅批准(甘科政<2001>18号)依托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的省内第一家心血管病研究所,也是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3年经省人事厅批准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甘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社部发[2008]43号)。研究所成立以来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心血管临床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水平,先后在“开心手术中的心肌保护”、“心脏移植”、“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科研项目中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甘肃省各大医院连续获省部级一等奖三项的先河。尤其是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心病方面无论在手术数量(已完成600多例)、手术效果(成功率在99%以上)、设备条件(省内独有的冠脉流量测定仪、内窥镜血管采集仪、胸腔镜下搭桥系列设备等)、科研水平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介入伞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创立了一天之内能完成10台手术的先例,顺利地为国家民政部“明天计划工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残疾孤儿400多例进行了手术,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国家民政部与省民政厅的表彰。“介入伞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科研课题2009年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0年度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急症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2010年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获得成功,使我省治疗冠心病技术再上新台阶,得到了兰州市卫生局的表彰与奖励。“心脏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列为2012年度兰州市科技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研究所现有教授、主任医师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8 人,主治医师 8 人,医师6 人,护师、士31 人,体外循环技师2人,实验室3人,导管 ,其他人员2人,总数65人。研究所的任务是主要从事目前国际上比较重视的心脏病介入医学及外科治疗研究。

该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兰州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定雄,两度赴日本,曾先后在秋田大学、中通病院、东京慈惠医科大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的心脏外科学习三年,并通过日本厚生省的考试合格后领取了国外医生临床行医许可证,放弃国外及沿海地区高薪聘留机会,回到西北兰州,在心脏病的影像、介入与手术,尤其是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介入治疗、影像诊断和心肌保护方面掌握了国际先进技术。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兰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兰州市科技功臣”,2006年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的荣誉称号,2009年中组部选拔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留学回国人才”的代表参加60周年国庆观礼,并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201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甘肃省领军人才,同年兰州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为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副所长、主任医师伏静媛曾出国日本,在秋田市立综合病院等医院学习心脏内科,专门深造心血管病的介入与电生理技术并取得优异成绩。对冠心病、高血压的规范治疗有很深的造诣,对各种顽固性心衰的治疗经验丰富,拥有大量的病人群。自1998年开始开展经桡动脉插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目前已完成临床病例1200多例。在判定冠心病人采用支架置入还是冠脉搭桥方面,适应症掌握很严格,对病人更加公平、合理。率先在省内开展三腔起搏器安装,年起搏器安装数在50例左右。99年兰州市委批准为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同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甘肃省省级劳模。

一、专业特点:

1.“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2001.11.~2003.12.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组所采用新的全动脉化心脏不停跳搭桥方法,经查新国内外未见报道。2003年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5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现代医疗史上的一大创举,自1964年美国心脏病专家德贝基在世界上首次运用该方法治疗冠心病成功以来,它已为世界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因冠心病接受该手术治疗并获得满意疗效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意义。

1989年完成了全省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当时国内只有几家大医院才初步开展,数量很少。2002年又率先开展了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迄今已完成600多例,收效良好。

与心脏停跳搭桥术相比,心脏不停跳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所致的问题,而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简化、所需费用低、术后容易护理、死亡率低等优点;与心脏介入治疗(支架植入)相比,尽管心脏介入方法已很普遍,且具有创伤小的特点,但存在术后再狭窄率高,远期效果不满意的缺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效果远远优于心脏介入方法。

“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搭桥”是一项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它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优点。这项新技术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大医院才初步尝试开展,例数并不多。2006年2月开始率先各医院开展了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2005年开始最早进行术中冠脉流量测定,使搭桥手术的效果有了量化指标。桥血管和吻合口通畅与否是决定心脏搭桥手术效果最主要因素。冠脉流量测定可发现并矫正桥血管扭曲、痉挛和吻合口狭窄等问题,有效降低桥血管早期失灵、围手术期心梗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发生。

率先开展内窥镜血管采集术采集下肢的大隐静脉、上肢的桡动脉等桥血管,使搭桥手术的创伤更小、副作用更少。

2.经桡动脉插管行冠状动造影及支架植入(2001年列兰州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

冠状动脉造影是将造影剂自冠状动脉开口处注入,从而显示冠状动脉全貌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也是开展冠状动脉搭桥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必要前提。

1986年3月在省内最先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获1986年度甘肃省卫生厅临床业务技术鼓励奖省级一等奖。

经股动脉插管行冠状动造影及支架植入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创伤较大,有时会出现腹股沟部及腹膜后血肿或手术侧下肢血运障碍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需平卧24小时,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诸多不适,使许多需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望而却步。

经桡动脉插管的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才初步开展起来的新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创伤小、副作用少,术后患者可自己下地步入病房,心理负担明显减轻。自1998年开始在省内率先开展经桡动脉插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已完成临床病例1200多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明显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及陪护所需的家庭负担,使冠脉介入诊疗技术更易被患者接受。从而使冠心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创伤更小、副作用更少。

3.心脏“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

2011年 9月18日为一例冠心病患者在省内率先实施了同期冠脉内安放支架和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搭桥的心脏“杂交手术”获得成功。

运用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是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治疗新方法。杂交技术同时结合了介入和外科治疗的优势,既克服了冠心病左主干病变介入支架再狭窄率高的缺点,又克服了心脏不停跳搭桥除左主干外其它冠状动脉需要搬动心脏,给手术带来较大风险的弊病,而且典型的心脏不停跳搭桥术需要全部锯开胸骨,创伤也比较大。运用“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左主干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并采用切开部分胸骨的小切口方法,有效降低了手术损伤,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了长期治疗效果,为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4.综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而引起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所出现的病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发病突然,死亡率高,据有关资料报告,伴有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其死亡率可高达85%,所以它已成为冠心病人一大后顾之忧。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50%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近10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每年被急性心肌梗死夺去生命的超过100万人,而我们西北地区又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区。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时间、方法等的研究,将是冠心病治疗研究的重中之重。

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新方法有四种:溶栓、PTCA或支架植入、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OPCAB)。 ⑴.溶栓:随着“溶栓”治疗的开展与普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已较以往大大提高。一般医院多采用静脉溶栓的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大多采用经桡动脉或股动脉插入心脏专用导管至冠状动脉内,注入溶栓药,起到直接溶栓的作用(PTCR),效果可靠。⑵.急症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或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作为一种新方法近几年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TCA或直接支架植入再通率高,近期效果良好,但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操作医生要求有较丰富的心导管检查经验,远期再狭窄率较高是其缺点。⑶.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主动脉内囊反搏的方法对抢救急性心脏病有特殊效果,是国际上抢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新方法之一。主动脉内囊反搏的主要技术原理是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心脏的前后负荷,减慢心率,增加尿量,提高血压等优点,达到了辅助衰竭的心脏进行循环,渡过难关的作用。⑷. 急症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OPCAB):对于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的搭桥术有较高风险,采用急症微创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可以降低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最近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行微创心脏不停跳搭桥术后,住院期病死率仅为23.9%,明显优于传统的内科治疗死亡率达85%的方法。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微创心脏不停跳搭桥术将来很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我们主要采用的是以主动脉内囊反搏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甘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于1997年购置了省内首台主动脉内囊反搏仪,迄今已为1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的患者进行了主动脉内囊反搏治疗,抢救成功116例,抢救成功率达到92%。 

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休克者其抢救成功率,传统的内科方法只能达到15%,而单纯应用主动脉内囊反搏的方法就可以达到60%,我们采用以主动脉内囊反搏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的方法抢救成功率达到92%,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内科方法,也优于单纯应用主动脉内囊反搏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休克的危重心脏病患者确实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大大解除了冠心病人的后顾之忧。

主动脉内囊反搏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量。与其它介入方法不同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介入治疗的方法,而且又是一种心脏辅助循环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病情的需要,可以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所以,它又能够帮助其它介入治疗的效果长时间起到作用,直至病情好转。 

“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法治疗危重心脏病临床应用研究”课题,经省科委1999年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2000年度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已列为兰州市科技局重点科研项目,纵深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时间就是心肌”,尽快开通梗死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介入治疗方法能够开通梗死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所以,它大大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介入治疗应尽量争取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完成。冠状动脉插管溶栓(PTCR)、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这些都是介入治疗方法,所谓综合介入治疗就是把这些方法如何组方搭配,使它们各自发挥最大的优势,达到最佳抢救效果的治疗方法,如:PTCR+IABP,PTCA+IABP,支架植入+IABP,OPCAB+IABP等。例如,经冠状动脉插管溶栓,阻塞的冠状动脉已经开通,这时再应用IABP就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ABP单独应用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与其它介入方法搭配效果会更好,所以我们认为以主动脉内囊反搏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是目前我们所研究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好的方法。 

5. 介入伞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的先天畸形,以往外科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除为患者开辟了另一条途径外,它同体外循环下的开心手术相比,有创伤小、恢复快、不留手术斑痕手术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容易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2003年开展介入方法封堵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迄今已完成600多例,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能封堵10例病人,取得明显的效果。

6.“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临床应用研究”已定为甘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博士后进站的科研课题。

心脏可以简单的分为心房和心室两大部分,在每个人的心房上都有一个窦房结,窦房结的作用是发出规律的电信号来控制整个心脏(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正常人的心脏搏动是严格接受这种控制的,称为窦性心律。而在房颤患者,由于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等原因,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无法控制心房和心室正常搏动(心律失常),导致心房和心室各自出现不规律的跳动,尤其是心房,处在完全混乱、无序的颤动状态,心脏的跳动呈现大小不等、强弱不均、心律不齐的现象,称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根据房颤发作方式的不同,房颤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有的患者的房颤只是偶尔发作,每次发作都能在短时间内自行停止,恢复为窦性心律,称为阵发性房颤。有的患者房颤一旦发作就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能自行终止,但是通过服药或电复律等方法可以暂时的终止房颤,恢复窦性心律,称为持续性房颤。如果采用上述方法仍然不能终止房颤者,即称为永久性房颤。

房颤的危害:房颤使心输出量降低30%,心脏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心力衰竭,体力活动受到限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房颤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和其它重要脏器动脉栓塞的严重并发症。脑栓塞轻则导致偏瘫,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重则死亡。肢体动脉栓塞容易引起肢体坏死,重要脏器动脉栓塞,可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带来严重后果。房颤的早期只是感觉上有些不舒服,有的人甚至容易习惯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认为不会有太大问题,引不起病人的足够重视,这是非常危险的。房颤会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并不能马上看见或感觉到,然而一旦发生,就会带来极大危害,到时候就不是只治疗房颤就能解决的问题了。所以一旦诊断为房颤,就应早期积极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又称“迷宫手术”)是目前根治房颤最为有效的方法。最为常用的是“改良迷宫手术”和“微创迷宫手术”两种。“改良迷宫手术”是在搭桥、换瓣等手术的同时进行的房颤手术,已完成12例,其中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三瓣膜替换+房颤手术属国内首例;“微创迷宫手术”也称“微创消融手术”是由美国医生Randoll Wolf在2002年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的手术方式,手术放弃了传统心脏手术的胸骨正中劈开口,采用肋间小切口,运用胸腔镜等特殊手术器械,完成双侧肺静脉的隔离和左心耳的切除或闭合,最终达到治疗房颤目的的一种手术方式,已率先在省内开展4例,均获成功。

在省内率先开展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替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替换加冠状动脉搭桥加房颤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三瓣替换加房颤手术。

另外在复杂先心病法鲁氏四联症根治、心脏肿瘤切除、大血管,夹层动脉瘤切除、带瓣人造血管移植、冠状动脉移植、四肢动静脉血管急性栓塞血栓清除、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外伤性大血管损伤急症修复、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二.技术力量:

曾先后派专业人员20余人次到国内外学习,目前无论从急症抢救、手术、麻醉、体外循环,术前检查、术后管理、还是从介入诊断、治疗、科研等方面均拥有一批功底较扎实的医护技术人员。目前从手术者、助手、麻醉、体外循环、ICU监护、介入电生理等人员均在日本专科进修过,还准备不断派遣专业医护人员往国外或国内学习,已基本建设成我省一支从事心脏病介入医学及外科治疗研究的专业队伍。

三.与国内外交流情况:

该所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和专题研究方面均采取高起点、请进来、送出去等一系列开放式发展的途径。国外与日本秋田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秋田市立综合医院、中通病院等医院建立了密切关系,先后邀请这几家个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心脏血管内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等科的专家教授六次来我院讲学、示范手术。聘请秋田大学医学部心脏血管外科阿部忠昭教授为心研所名誉所长,得到了他们许多技术指导、设备支援、人才培养等援助;国内与北京阜外医院(体外循环)、安贞医院(冠脉搭桥),上海长海医院(瓣膜替换)、上海瑞金医院(介入手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杂先心病)、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西安西京医院(支架植入)、兰州军区总医院、兰州大学第一、第二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等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不断地提高了我们的业务水平。

四.设备条件:

近几年来心研所购置了性能优良的进口大型X光心血管造影机、128层螺旋CT机、心脏彩超、进口的呼吸机、体外循环机、主动脉内囊反博泵、冠脉流量测定仪、内窥镜血管采集仪、多功能监护仪、微量灌注泵等,百级手术间、ICU病房、导管室的设施达到国内先进、省内一流水平,使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更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