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你我共同行动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
2025年9月28日,我们迎来了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清晰地传递出这一致命传染病的防控离不开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参与,从宠物主人到普通市民,从社区网格到职能部门,唯有凝聚合力,才能筑牢守护生命的安全屏障。
当天,急诊科在1号楼门诊大厅开展科普防控宣传活动,现场,医护人员向群众耐心仔细科普狂犬病的误区及防控核心知识:再次强调“狂犬病是100%可预防的致死性疾病”这一核心信息,宣传“防大于治”的理念。
一、误区:这些“想当然”,可能延误生机
狂犬病的致死率几乎是100%,但因认知偏差导致的悲剧仍在发生。临床上,不少患者因陷入误区而错失最佳救治时机。
“家犬/宠物犬打过疫苗,被咬了没事” 宠物犬接种疫苗可降低传播风险,但并非绝对“安全牌”。疫苗保护率受接种时间、疫苗质量、犬只免疫应答等因素影响,无法保证100%有效。无论犬只是否免疫,被咬伤后都必须规范处理。 “伤口很小,没出血,不用打疫苗” 狂犬病病毒可通过皮肤黏膜的微小破损侵入人体,即使是未出血的划痕、擦伤,只要有皮肤破损,就存在感染风险。临床上将“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均归为Ⅱ级暴露,需立即接种疫苗。 “超过24小时打疫苗就没用了” 24小时是疫苗接种的“黄金时间”,但并非“截止时间”。只要未发病,即使超过24小时,及时补种疫苗仍有意义,且需根据暴露情况遵医嘱调整接种方案,越早接种效果越好。
二、狂犬病规范暴露后处置: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抓伤,要立即遵循“三步法”:
1 立即规范冲洗: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和碘伏(或医用酒精)交替彻底冲洗消毒伤口,至少15分钟。冲洗可直接减少伤口内的病毒量,为后续救治争取时间。 2 尽早就医评估:无论伤口大小,都需尽快前往犬伤暴露处置门诊。医生会根据伤口类型(Ⅰ级、Ⅱ级、Ⅲ级)判断暴露风险,Ⅲ级暴露(如贯穿性皮肤咬伤、破损皮肤被舔舐等)还需联合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3 全程规范接种: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完成疫苗接种,常见方案有“5针法”和“2-1-1”四针法,不可因症状消失而擅自中断。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阻止病毒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
三、预防:从“源头管控”到“主动防御”
狂犬病的防控,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个人防护与犬只管理相结合,才能逐步实现“零死亡”目标。
个人防护:避免主动招惹陌生犬只,尤其是流浪犬;与宠物犬互动时,不随意挑逗、拉扯;儿童户外活动时,需有成人陪同,防止被动物袭击。
犬只管理:养狗居民需依法为犬只接种狂犬病疫苗,办理养犬登记;外出时给犬只佩戴牵引绳,避免犬只伤人;发现流浪犬、病犬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狂犬病不是“绝症”,而是“可防可控”的疾病。每一次规范的伤口处理,每一针及时的疫苗接种,每一次负责任的犬只管理,都是向“零死亡”目标迈进的一步。今年世界狂犬病日,让我们把科学防控知识传递给更多人,用共同行动守护生命安全。